角管式燃气锅炉是利用一个管路系统作为整台锅炉的骨架,由其自身承受锅炉的全部负荷,所以也成为无构架锅炉,同时这个骨架又兼做锅炉的下降管和上下集箱之用。该锅炉锅筒为外置式,炉膛为全封闭的膜式壁结构,对流受热面采用旗管结构,角管式锅炉具有结构紧凑、钢耗低、升温快等优点,因而得到较普遍的应用。该锅炉为散装结构。
定标高基准点以基础预埋铁最高一块为基准然后将1m标高线引至主厂房的砼柱上各点偏差小于1mm。将立柱安装位置划在预埋铁上将锅炉附机设备的安装位置按设计要求划在基础上。根据锅炉基础图核对以一尺寸项次项目允许编差mm1坐标位置纵横轴线202不同平面的标高0/-203平面外形尺寸±204凸台上平面外形尺寸0/-205凹穴尺寸+206平面的水平度每米且全长107垂直度每米且全长106基础合格后应用墨线将三条基准线划在基础上并引出作为安装调整的依据各点偏差≤1mm。三本体组装钢架组装1将变形量超标的钢构件采用热校正、冷校正假焊等方法进行校正。在校正合格的立柱四面全长内及底板上划上中心线综合考虑立柱的主要卡头标高兼顾多数卡头的标高和柱顶标高确定立柱的1m标高点。按图将对应立柱就位中心线偏差≤1mm1m标高线偏差≤2mm利用经纬测量立柱的垂直度立柱垂直允许偏差尺度的2/1000立柱的位置、垂直度、标高标准合格后下部可点焊固定包括垫铁上部用缆绳φ12钢丝强临时固定。安装各横梁横梁标高允许偏差±5mm。5重新校验钢架各构件的安装尺寸不合格的要求修正所有尺寸合格后采用对称分散焊接法焊接钢架焊完件检查一件发现变形立即校正。电焊条选用E4303。
中山30吨燃油供热锅炉厂家,用两组或多组额定电压相等之电容器串联以提高额定工作电压时应适当调配合各组总容量相差不大于10%电容器安装的方位——电容器外壳上插有温度计筒时应使朝向维护通道便于监视。无温度计插筒时应使电容器铭牌朝向维护通道。电容器组的熔断器保护电容器组如采用熔断器保护时熔丝的额定电流不应超过电容器额定电流的5倍。电容器组的放电回路当采用放电电阻、放电指示灯或电压互感器作为电容器组的放电回路时应接在断路设备的电容器侧使电容器组与电网断开时能可靠放电当采用接地隔离开关作为电容器组的放电回路时接地隔离开关的操动机构必须和断路设备的操作机构有可靠的连锁。试验项目绝缘电阻及吸收比电容量测定工频耐压试验——对1000伏以下的电容器仅用2500伏摇表测量绝缘电阻及吸收比试验报告留作竣工资料在竣工交接时接交建设单位。安全注意事项对于以多氯联苯电容器应妥善移交建设单位处理。
管材阀门及管道连接管材自来水管、软化水管采用镀锌钢管。其他管道当管径DN≥50采用无缝钢管DN<50采用焊接钢管。2管道连接除自来水管软化水管采用丝扣连接其余管道均采用焊接与阀门、附件连接采用法兰连接。管道支吊架的最大跨距不应超过下表给出的数值公称直径MM1520253240506580100125150200250300保温管最大跨距M保管管道活动支、吊、托架的具体形式和设置位置。由安装单位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做法参见国标《室内热力管道支、吊架》95R417。吊架所需材料由安装单位现场确定管道穿墙及楼板时均预埋套管套管比管道管径大两号管道的支、吊、托架必须设置于保温层的外部在穿过支、吊、托架处应镶以垫木。所有保温水管道穿越墙身和楼板时保温层不能间断在墙体或楼板的两侧应设置夹板中间的空间应以松散保温材料岩棉、矿棉或玻璃棉填充。当管径DN<100采用R=4.0D煨制弯头当管径DN>100时采用R=1.5D焊制弯头。锅炉系统的回水母管上选用DYG-Z型除污器。管道安装完毕后应进行水压试验。本工程试验压力按照《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的规定执行。锅炉房内管道系统工作压力为0.70MPa室外总体管道系统工作压力0.65MPa经过试压合格后应对系统进行反复冲洗直至排出的水不带泥沙、钢屑等杂质且水色不浑浊时为合格在系统冲洗之前应先出去过滤器的滤网待冲洗工作结束后再行装上。系统冲洗时水流不得经过所有设备,中山30吨燃油供热锅炉厂家。
投煤煤输送系统运行正常。细煤仓煤位正常。给煤机处于手动。给煤斗闸板阀打开。去给煤机和隔离闸板阀的密封风投运。床温650℃此数据为推荐值待调试中确定)即可向炉膛内投煤。B给煤机隔离闸板阀打开。B给煤机投运在最低转速下)每间隔90s投煤90s三次脉冲给煤。根据床温上升5℃/min)和炉内煤粒子燃烧发光氧量下降等可判断点火是否成功。确认点火成功后给煤机在最低转速下连续运行。C给煤机隔离闸板阀打开。C给煤机投运在最低转速下)。根据需要减少床下油燃烧器出力同时增加给煤机转速或投运A、D给煤机。检查床温上升速率进一步添加燃料。
绿色制造理念的践行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科研方面,中正锅炉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力度,与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北京之光锅炉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